生鲜产品供应链链条环节多,从生产、配送、销售到消费,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不同,使得生鲜产品供应链结构复杂。其中,生鲜分级多、 流转时效低,导致损耗严重、企业利润微薄,这是国内生鲜配送行业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商流之痛·流通链条冗长
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端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造成生产端较为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销售端的需求与市场分散,客观上形成并固化了层层分解风险并享有环节相应收益的多层级采购批发供应体系,即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由于供应链链条冗长,也相应拉长了生产者与消费市场之间的时空距离,市场信息反馈不通畅,导致市场供给需求不平衡,形成层层加价的现象,从生产端到消费者中间至少经过四个环节才能完成整个供应流程,整体加价率在45%左右。
由于种植户出产的产品多为农村经纪商进行采购,中下游企业与种植户之间联系较弱,种植户难以掌握企业需求,企业缺乏稳定供货来源。受获取各地生产信息成本高及信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中间商很难跨越经纪商直接向农户采购,迫使农村经纪商层级无法避免,导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形成“两端受损,中间获利”的格局,随着市场价格波动,易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发生。
(二)物流之痛·基础设施不完善
国内农产品基础设施短板较为突出,冷链设施网络有待健全,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未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发展需求,导致冷链流通率低、产品损耗率高。
在人均保有量方面,我国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每人0.037吨,冷藏车为每万人配有一辆,人均冷链设施拥有率远低于美国、日本与韩国。
在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方面,国内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即在物流过程中采用冷链物流的比重,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远不及发达国家95%冷链流通率和90%的冷藏运输率。
在农产品损耗率方面,相较于欧美日等成熟国家5%的损耗率,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损耗率高达25%~30%,国内生鲜农产品整体损耗率水平较高。
(三)互联之痛·企业信息缺协同
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目前存在信息交流不畅通、业务交互不关联等问题,增加了生鲜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管理成本,严重削弱了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信息化程度低下,并且上下游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显著存在信息断层,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和准确性受阻。另一方面,缺乏联运整合规划安排,各环节缺少整体规划安排,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
1、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产品物流实施规范化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基础交通道路建设,改善主要农产品种植基地周围的道路状况,方便农产品的输送,减少损耗。扩展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使用现代化运输设备,科学管理车辆的进出,避免空车行驶、倒流运输.针对时效性较强的农产品,应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在运到消费者手中时依旧新鲜。
2、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开以及牛鞭效应,劣质的农产品不时扰乱公共卫生安全。质检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生产企业的农作物质检报告,记录不合格率,对卫生、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面对劣质农产品流散市场的情况,相关部门应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惩处。但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24:00
400-612-0125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